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 院士与媒体人共话中国茶

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 院士与媒体人共话中国茶

143阅读 2020-12-12 09:25 头条

按语:

11月下旬结束的广州茶博会,“媒眼看国茶”无疑是重头戏。26日当天,论坛除发布2020年度中国茶业十大事典,还请院士、专家、资深媒体人就“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论坛的主讲嘉宾是:刘仲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军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团队首席科学家;廖文辉:产业互联网专家,澳门华科信集团创始合伙人、副总裁;周增军:经济观察报编委、华南分社社长;杨健:天下茶友网创始人、CEO。主持人是广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张小颖。

在现场,我感到刘仲华院士和周增军社长的对话最精彩!今天我根据益武展览公司冯广博、邱智珍整理的文字,先集中复盘一下当时的“明斗暗战”!

开场,刘院士亮出三杆创新大旗

刘仲华——

中国茶产业发展依托于三个领域的创新:

科技创新,营销创新,业态创新

主持人:刘院士主要是从事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饮茶与健康方面的研究。请您从大家最关心的茶与健康的领域谈谈科技是怎么赋能茶产业的发展?

刘仲华:今天主题叫科技赋能。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科技在我们茶产业全产业链上面所产生的作用。

过去的一年,中国茶产业不管是面积、产量、质量、品牌影响力、还是消费端,都得到发展结果。所有的一切依托于三个领域的创新:科技创新、营销创新和业态创新。

从科技领域来讲,借助科技赋能把茶叶的品种选好、把茶树做好,然后把茶叶加工好,再把茶叶利用好,最后把茶叶提供好,所有的好都必须依托于各个领域的科技人员,从科技水平的提升、技术提升来实现我们产品品质的提升、多元化,所以这个板块是科技专家的主题。

而营销创新和业态创新,需要跨界的科技融合。营销创新必须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把我们的茶从“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田园模式走进公司,走进每一个消费者的生活中。

最后一个是业态创新,让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

那么如何从健康的角度来提升我们中国茶产业竞争力?

一句话:用科技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茶能带来健康的科学依据。

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研究茶与健康。茶与健康研究的成果归结起来:延缓衰老、调节代谢、增强免疫。所以只要大家坚持喝茶、坚持喝好茶,一定能够给自己永远“不老”的容颜,给自己非常强大的身体,永远都保持比较好的代谢性。同时在像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的时候,我们有了好的免疫力,甚至可以对自己的身体建一个防火墙、建一个360,所以这就是科学研究在健康角度给茶叶赋能。

中场,周增军社长发出“茶叶之问”

周增军——

为什么茶行业没有产生大市值的上市公司?连一家上百亿的都没有!

主持人:周社长是资深的财经媒体人、财经评论专家,在中国最好的几家经济类报纸上工作过,现在是《经济观察报》华南分社的社长,请您从经济观察的角度谈谈茶业科技对茶产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周增军:首先我要跟大家说,我对茶产业不是很熟悉,但是今天我想以一个行外人的角度,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茶行业的观察。

首先跟大家先说一个基本的数据,大家知道过去两年中国股市一个被追捧的领域是什么吗?是吃到肚子里面的东西。我简单归纳了一下:油、盐、酱、醋、茶、米、水、面、酒、奶。

食用油里面有一家公司叫金龙鱼,它现在的市值是3600亿;盐,中盐化工70亿;酱油,广东有一家海天味业,市值是5100亿;醋,恒顺醋业,现在是200亿;米,也有几家上市公司,市值大概六七十亿;水,最近有一家上市公司融资债券市值4800亿;面,克明面业,大概有将近70亿的市值;酒,茅台市值21,000多亿,五粮液市值现在也超过1万亿;牛奶,伊利市值大概2300亿。

茶叶里面的上市公司,包括港股,像天福之类的,它的市值是多少呢?60亿。

刚才说的这组数据背后的产业,就是吃到嘴巴里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喝茶,为什么茶行业没有产生大市值的上市公司?连一家上百亿的都没有!

食用油、酱油、农副产品、矿泉水、贵州茅台、伊利股份,这些都是产生了巨大市值公司的行业,它有什么特点呢?都很方便使用、食用。

在我看来,茶叶不是一个真正的终端消费对象。它需要泡、需要茶具、需要场景,太麻烦。在产业端如果想把它的价值做上去,那就需要靠科技。茶叶遇到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在产品上它需要一个科技平台,在文化上缺少了一个激进的消费场景(说的都在理,但好像茶人不服气)。

举个例子,为什么茅台的价格那么高,它的消费场景很激进:大家摆一桌菜,上茅台,合作就定了,立马它变成一种项目。我们要喝茶,有这么刺激消费者去买大单的人的想法吗?没有。

茶企要有大合作,要抱团创新,关键是要突破茶产业的边界。要扩大它的边界,真正把茶叶变成一个大家日常高频接触的产品、一个真正的终端消费对象。光卖茶叶、卖茶具显然不行,它必须有附加的东西。

而龙头茶企需要向市场、向消费者展示你“癫”覆性创新的能力。我这个癫是疯癫的癫,你必须要像当初超市那样把流通行业给颠覆掉,才知道茶未来的可能性到底在哪里。

茶行业大有可为,科技创新可以打破茶的边界,有很多可能性。希望十年内茶产业诞生万亿市值的茶企。

主持人张小颖,让论坛有活力,功不可没。

接招,刘院士为茶行业大声疾呼

刘仲华——

茶在推进精准扶贫中贡献最大,上市公司没有把财富集聚在资本家手上,而是把它们分散在农民的手里!

主持人:我们请刘院士来多说几句,因为刘院士是当今茶界的一面旗帜,怎么样多给大家一些启发。

关于茶叶科技创新,院士有很多的成果,我想问一下,刚才您提纲挈领已经说了一些,您认为茶产业的科技创新,在哪些领域最有发展前景呢?

刘仲华:刚刚我们几位一起在这里就中国茶科技赋能从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的看法。首先是我旁边这位谈到中国茶没有一家真正的主板上市公司,也没有一家市值很高的公司,我们茶产业落后是什么原因?

第一,我们茶的产业链搞得太长,我们的价值链也拉得太长。

今天我们7000亿的茶,首先,在第一产业,在所有的农业产品里面,茶在推进精准扶贫中贡献最大,上市公司没有把财富集聚在资本家手上,而是把它们分散在农民的手里。第二,价值分配。茶产业里,茶从农民的手上到消费者手上,长长的链条中,营销体系把茶的价值链分割了,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茶产业整个的产品没有形成真正的快消产品。一斤茶叶,5000块钱一斤,请问你多长时间可以消费完?茶叶没有出现真正的快消品,能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茶叶的价值消费掉。两个人,一餐饭可以喝一瓶茅台,但两个人一次茶聚,能喝多少斤茶?所以我呼吁在座的各位,尤其是关心茶的人,要多多思考!通过我们共同努力,通过科技、营销、品牌、文化,为茶赋能,提高它的价值,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回到创新的问题。我们过去几千万茶农,抱着传统产业,把茶卖成一个农产品。我们要通过科技赋能,首先把茶产品做好,同时通过现代技术开发出来的系列延伸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我们今天有年轻的、时尚的茶:喜茶、奈雪、茶颜悦色……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里面打造千亿级的市场,这是我们茶的未来,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

如何科技创新?把茶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分离、纯化,再延伸到大健康产业,包括天然药物、功能食品、酒、化妆品,甚至动物的饲料等等。在这里我们今天才用到茶产业7%的原料,打造了1500亿以上的产值规模,所以我坚信有了科技的融入,通过深加工将派生出一系列茶产品,中国茶的板块将有巨大的规模和效益。

第三个,传统茶企正在努力,正在走向上市的路上。不是茶企本身不行,是因为过去的茶企很多都是传统农业家庭式的做法,没有规范的管理,更没有研究财务报表系统,不能上升到现在上市公司所要求的管理体系。我们的中茶、八马、澜沧古茶、华祥苑等等,还有一批正在走向上市的路上,这一批公司起来以后,中国茶业的市值就不是今天的7000亿,甚至乘十都有可能。但是需要依托科技。不管是品牌的传播,还是营销渠道的拓展,还是整个产业质量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构,都必须依靠互联网。所以我们要向互联网企业学习,茶企通过现代科技把产品多元化,市场品牌化、传播快速化,让所有人关心茶、爱上茶。

这几方面的努力,我想首先是需要跨界。过去搞科学,更多的人关注我的茶是不是栽好了,是不是加工好了,就到了这里就没有了。未来还要关注怎么样卖好,怎么样消费好,怎么样跨界好,这里面都有科技元素。我认为现代科技一定会把中国茶带向更好的未来。核心还是靠市场,靠消费者,靠科技赋能中国茶,在国内市场有越来越多的资产,在国际市场上有越来越多国家爱上我们中国茶,这样中国茶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最后再问院士一个问题,院士您觉得龙头展会好像我们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来看,疫情之下的人气还是那么旺,对整个茶产业会起到怎么样的一个助推的作用?

刘仲华:今天我觉得我很感动,我参加过很多论坛,不管是科技论坛还是产业论坛,还是跨界的融合,都高朋满座,这是其一。第二,今天这个空间是非常热,大家冒着高温带着对中国茶未来的期盼、认知,在这里听我们讲茶。第三,底下还有很多好茶等着让大家去品饮,但大家忍住来听我们谈茶、谈中国茶的未来。我们要借助像益武茶博会的平台,让跨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然后去关注中国茶,爱上中国茶,所以中国茶才有未来。

【原标题】广州茶博会上,院士与媒体人展开“明斗暗战”

注:内容来源茶业观察,有删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深加工和多元利用,能改变中国茶叶吗?

下一页:散装茶叶、食用农产品标签标识简明版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